祭祖也稱作
祭祀祖先、
敬祖、
祖先崇拜,由於中國人以及整個大中華生活圈,自古受到儒家、道家思想的薰陶,有慎終追遠的傳統思維,認為人類死後會以靈魂的形式存在,祖先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關注著後代子孫的生活或事業發展,人們對於過世的祖先必須敬仰祭拜、表達對祖先的思念與崇拜,視為傳統孝道的表現,也希望能夠獲得祖先的保佑。中國人祭祖與祭神的概念類似,較為不同的是祭祖比較偏向慎終追遠,除了祈求保佑之外,比較多的是敬孝以及對家族、血統的歸屬感,祭神則含有較多的願望請求成分,傳統對神明祈求願望,是需要還願的,而對祖先則是要時時刻刻保持著感恩與緬懷之心。大中華生活圈的思維是世世代代的祖先,代表血脈的傳承,活著的人必須有「上無愧祖先,下不負子孫」的責任,死後才能面對列祖列宗。
祭祖形式
傳統祭祖有在家裡祭拜、到祖先的墓碑或墓園祭拜或者是宗族祠堂祭拜列祖列宗。在家裡立神祖牌位,直接在家裡上香祭祖,也是許多傳統客家人與閩南人的基本作法,尤其是客家人篤信
道教,在家中安神祖牌位就像祖先與家人同在,僅管活人看不到祖先的靈魂,也要將祖先放在心中。中國從漢朝開始,漢武帝劉邦經過連年的戰爭,終於打下漢朝江山,回到家鄉想要給自己的父母親上香,卻始終找不到父母親的墓碑,經過一番的努力找到,舉辦隆重的祭祖儀式,也打開帝王祭祀祖先的例子,流傳至今也被視為
清明節的由來,中國人認為祖先的墓碑非常的重要,應該要保持整潔,每年
清明節都要前往打掃,並獻上祭品祭祀祖先的在天之靈,但在台灣由於土地受限,並非所有往生者都有土葬的機會,但無論是土葬、火葬還是海葬,先人都還是會有靈位,以供後人景仰祭祀。台灣的客家人會在祖堂祭拜祖先,稱祖先為阿公婆,即為阿公、阿婆以及向上推算的宗親祖先,也稱為堂祭,除了重要的節日之外,也會在平日早晚到祖堂上香祭祀,準備茶、酒、鮮花、毛巾等,將生活上的瑣事向祖先報告,若子孫有好的表現,也與祖先分享。
祭祖節慶
中國人乃至整個大中華生活圈,對於祭祖的方式,與民族或地區有所關聯與差異,但有幾個重要的節日,則是普遍都會祭祖的節日,且在這些節日的祭祖方式通常較為正式,甚至規模也比較盛大,如
春節、
除夕、
元宵節、
重陽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中元節、
義民節、
中秋節 ... 等,另外,部分晚輩也會在親人的生日或忌日上香祭拜。常見的祭品有雞、鴨、鵝、豬肉、
紅龜粿、草仔粿、魚、雞蛋、鴨蛋、豆干、鮮花、水果,並準備
紙錢、日用品,燒給祖先使用。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掃墓節,詩人杜牧《清明》題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足見中國人傳統思惟對於祖先的思念之情,是相當純正濃厚的。
世界各國的祭祖概論
祭祀祖先並非中國人專屬的作法,其實在世界上也有許多國家或地區有祭祀主先的行為模式,例如韓國、日本、越南、印度都有相當傳統的祭祖方式,其中越南人普遍會在家中安置祖宗牌位,且不分
佛教還是
道教都有這樣的作法。日本人會在夏天祭拜祖先,準備的祭品有清水、洗過的米、酒、鹽、故人生前喜愛的食物等,但與台灣人不同的是,日本人祭祖並不會點香祭拜。在歐美國家比較不似亞洲國家對於祭祖如此盛大,這與信仰有很大的關係,西方人信奉
基督教(廣義
基督教也包含
天主教)的人口眾多,對於死後的親人抱著思念,特別是對自己的親身父母,心中存在的是愛與思念。
基督教的信仰以天父為主,對於上帝的兒子
耶穌的降生非常崇敬,所以西方人會在
聖誕節(
耶穌誕生)與
復活節(
耶穌復活)有大規模的節慶活動,普遍洋溢著幸福與感恩氣氛。
祭祖相關主題
祭祖相關備註與外部連結
- 傳統客家庄祭祖 葉氏7千子孫掃墓 -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