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傳統習俗與活動
春節開始家家戶戶都會貼上春聯,表示春的到來,熱鬧歡慶、喜氣洋洋,自古以來農曆新年就是中華民族最重視的節日之一,而春節代表的開春意義也讓迎接而來的新年更有希望,除了春聯之外,還會燃放爆竹,而春節之前,家家戶戶也有辦年貨的習俗,所謂的辦年貨就是準備好過年要用的東西,例如年菜、打掃用品、裝飾用品、拜年用的禮盒、禮品、祭祀用品等,採買足夠的年貨就可以準備過個好年。各地的春節活動有舞龍舞獅、廟會祭祀大典,電視節目也推出適合闔家觀賞的春節特別節目,讓民眾可以在春節假期中好好放鬆心情。春節是一年數天的過年期間,初一至初五每天的傳統習俗並不相同,各地的習俗也有所差異,以下僅示較為通俗的傳統習俗。
大年初一 | 大年初一最重要的就是拜年,見到人就要互道恭喜,傳統以來人們就喜歡在大年初一討吉利,以期一整年運勢順遂。在大年初一開門與關門也要看時辰,農曆上就有記載開門與關門的時間,每年也許會有所不同,所以要每年查詢。大年初一第一次出門也是一年中第一次,許多人們會到廟裡祈福。 |
大年初二 | 初二回娘家是傳統社會中,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作客的日子,在古代女子出嫁後不得隨意返回娘家,而會在年初十二由娘家請女兒回家作客,由娘家的兄弟來接送,但後來以改為初二回娘家的習俗,女兒與女婿可以在大年初二回到娘家拜年。 |
大年初三 | 經歷了除夕、初一、初二等忙碌的三天,大年初三就是休息日了,這一天可以睡覺睡到自然醒,讓身體好好休息一番,預言故事也有初三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人們晚上早點上床睡覺,把時間留給老鼠們。初三也是祭祖的日子。 |
大年初四 | 大年初四即為神明返回人間的日子,所以初四也稱為接神日,必須準備足夠的牲禮、四果、金紙等祭祀用品,各地廟宇舉辦祭祀典禮,準備迎接神明回來,現在也有許多人稱初四迎財神,財神廟也可以說是人聲鼎沸。 |
大年初五 | 大年初五就算是春節的尾聲,商人也會在這天開市,放鞭炮、迎財神,希望讓一整年財源廣進,有些公司更會舉辦開工典禮,上班族也要回到工作崗位,準備一整年的努力工作。 |
食的習俗
中華民族是個重視食的民族,春節期間當然有各式各樣的食俗,春節期間通常會準備有年菜,常見菜色包含有魚、髮菜、長年菜、韭菜、筍子、花椰菜、豬肉、東坡肉、佛跳牆、鳳梨炒木耳、雞肉、鴨肉、鵝肉 ... 等,每種菜色代表不同的意思,魚代表年年有餘、髮菜代表發財、長年菜代表長壽、筍子代表竹報平安節節高昇、花椰菜代表花開富貴、豬肉代表諸事大吉、雞肉代表吉祥如意,年菜準備得豐富,除了讓一家人吃得飽飽之外,也期許在新的一年能夠有個好的開始,現代人較為忙碌,比較不似早年可以花一整天準備年菜,商人也看準商機,在春節甚至除夕之前就準備好各式各樣的年菜預購。另外春節期間常吃的食物還有年糕、菜頭粿、發粿、包仔粿、湯圓、餃子、春捲、粽子、冬瓜、糖果、鳳梨、花生、桔仔、柑橘 ... 等,每一種食物都有其所代表的象徵意義,年糕代表年年高升、菜頭粿代表好彩頭、發粿代表發財、鳳梨代表旺來、桔仔與柑橘則代表吉利,中國北方部分民族會吃餃子,因為餃子的外型類似以前的元寶,所以也有人說是吃元寶,南方部分地區則會包粽子,與端午節的粽子意義不同,春節期間包的粽子稱之為年綜,南方部分民族也會吃湯圓,取其闔家團圓之意。
台灣春節假期
中華民國的春節假期根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每年春節開始日期(即農曆一月一日)
年分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日期 | 2/14 | 2/3 | 1/23 | 2/10 | 1/31 | 2/19 | 2/8 |
年分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日期 | 1/28 | 2/16 | 2/5 | 1/25 | 2/12 | 2/1 | 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