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史
據說爆米花在數千年前的印加帝國就已經被發現曾經的存在,也許這與簡單製作過程有關,就算在數千年前的人們也懂得用火烤玉米粒就能製作出爆米花,不過爆米花會在全世界熱門起來,應該是源自於美國人對爆米花的熱愛,有一種說法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候,在美洲大陸上發現印第安人栽種玉米以及烤玉米的技術,於是哥倫布就把印地安人烤玉米的這種技術帶回歐洲,才讓爆米花在歐洲有了展開知名度的機會,不過這樣子的說法並沒有根據,無論如何,歐美都是非常流行爆米花的地方。最早的爆米花就是用火把玉米粒烤到爆開,然後人們開始懂得在製作過程中,加入焦糖、起司、海苔、咖哩、巧克力 ... 等不同的配料,調製出各式各樣不同口味的爆米花。
爆米花也從最早家庭自己爆來吃,進步到商業化經營,有廠商以大量生產的方式,再透過包裝技術的進步,如太空包或是桶裝的包裝,開始上架到實體通路的貨架上,讓消費者不用自己在家裡製作也可以直接購買現成的。
便利商店有一種調整好奶油與玉米粒比例的包裝商品,可以在消費者購買後,透過商店內的微波爐迅速爆出一整包現爆的爆米花,同樣有多種不同口味可以選擇。
爆米花的製作原理
爆米花的原料是玉米粒,而玉米粒的構造外層有一層堅固的外皮,內部則是充滿了水份、油脂與澱粉,當玉米粒遇到高溫,內部的水分和油脂會持續因加熱而膨脹,玉米澱粉也因為高溫而開始膠化,當玉米粒內部的澱粉、水份與油脂產生的高壓蒸氣大過於外皮所能承受的極限,就會在一瞬間爆破,爆破出來接觸到空氣的澱粉與蛋白質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因為冷卻而凝固,就形成爆米花。製作方式與過程
爆米花的製作方式有很多種,原理都是透過高溫讓與玉米粒爆炸開來,至於這個高溫來源可以用油鍋,也可以用微波爐加熱或烘烤的方式來提供,市面上有販售專門用來製作的爆米花機,無論是哪種方式,只要能讓玉米加溫到爆開就能製作出爆米花。用爆米花機:專業的爆米花機可以用插電的方式,透過鍋爐加熱,提供所需的熱量,將專用的酥油加入鍋爐中加溫,再把玉米粒加入鍋爐中,持續加熱攪拌,當玉米粒快變成爆米花的時候加入白砂糖,待均勻爆出即完成。
用瓦斯爐加熱:瓦斯爐加熱是一般家庭製作爆米花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可以用平底鍋把酥油、奶油及玉米粒以適當的比例放入鍋中,用小火慢慢加熱,在加熱的過程必須時時刻刻晃動鍋子,以免底下燒焦,很快的爆米花就會一顆顆的爆出來。
用微波爐加熱:微波爐加熱是較常見於便利商店的製作方式,只需要把廠商包裝好的半成品,根據使用操作步驟放入微波爐加熱一會兒,一包熱騰騰的爆米花就完成了。
油炸:油炸可以爆出圓型的爆米花,優點是很大一顆,缺點則是油炸的熱量較高。
無論是哪種製作方式都具有一定的風險,因為製作過程會經過高溫才能使玉米粒表皮爆破,這中間所需要吸收的能量不低,所以有一定的危險性,在沒有專業人員指導的情況下,請勿隨意私自操作。
營養價值
爆米花的營養價值含有膳食纖維、蛋白質、脂肪,不過這是未經調味的爆米花,坊間所購買到的爆米花普遍都加了許多的糖或鹽,另外還有其他用來調味的食品添加物,例如巧克力、起司、海苔、草莓 ... 等不同的添加物,不過這些添加物並不屬於玉米粒本身的營養價值,嚴格來說,市面上所購買的爆米花具有高熱量的缺點,並不適合食用過多,若想攝取玉米本身的營養成分,新鮮的玉米還是比較好。文化
在美國,爆米花文化相當盛行,特別是在看電影的時候一定要捧著一大盤的爆米花,邊吃邊看電影,似乎這樣子才有看電影的感覺 ,這樣的文化也影響到我們台灣人,台灣的電影院普遍都會附設飲食部,其中爆米花又是不可或缺的商品,甚至電影院會推出許多的套票組合,包含電影票、爆米花與飲料,讓原本單純的看電影提升為視覺與味覺的享受。台灣曾經在2008年左右掀起了一股網路團購爆米花的熱潮,原因在於網路團購在當時迅速興起,透過團購的力量,降低商品購買的價格,爆米花因為好吃且擁有多種不同的口味,相當符合團購市場的需求,所以在短時間內,網路上販售與進行團購的店家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出現,其中又以卡滋卡滋爆米花 在當時最為知名,後來甚至開了實體店面,也在便利商店陸續上架太空包,可說是台灣爆米花銷售史上的一個創舉。
2008年的金融海嘯造成許多人失業,也有許多懷抱熱情的年輕人在當時跳出來創業,其中有為數不少的人選擇爆米花創業,無意間造成爆米花機銷售量提升,有點洛陽紙貴的感覺,不過時間持續並不長,當時創業的人通常在夜市找個攤位,買台爆米花機就開始販賣,往往一條短短的夜市就會出現好幾家新攤販,不過隨著消費者的新鮮感降低,攤位的租金高漲等多種因素,讓這些銷售攤位陸續消失。
爆米花不只是看電影的時候可以吃,也是台灣許多園遊會上經常出現的食品,有廠商特別出租爆米花機給要辦園遊會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