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蟲為鞘翅目瓢蟲科的總稱,瓢蟲的學名為 Coccinellidae,英文
ladybirds 或
ladybug,全世界有超過五千種以上不同種類的瓢蟲,台灣已知的至少有 65 屬 222 種
[1],物種的數量非常多,根據不同種類的瓢蟲,分別以蚜蟲、介殼蟲、真菌類的孢子、植物的葉子為主食,幾乎世界各地都有瓢蟲的蹤跡,瓢蟲的成蟲體型約在數公釐至 1 公分左右,體型很小,以圓形為主,腹部常見黑色或深色,背部有光亮的外殼保護其翅膀,展開翅膀具有飛行能力,在植物叢之間停留或移動,覓食、交尾或產卵,常在菜園、花園、花圃、農田、鄉間、都市公園綠地出現,瓢蟲對人類的農業發展與環境綠化工程來說屬於益蟲,協助人類去除會吃掉植物的蚜蟲、介殼蟲等害蟲。
瓢蟲的一生
瓢蟲的一生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幼蟲與成蟲在外觀與體態上完全不同,成蟲交配後會在葉子上產下一顆顆類似
橄欖形狀的卵,約四天至六天左右就會孵化成幼蟲,剛開始幼蟲的活動力並不強,至少要至二齡後才會開始有較大的活動力,第一次脫皮後稱為二齡,以此類推,每隔四至五天拖一次皮,瓢蟲幼蟲大約脫皮三次後,也就是四齡蟲,就會開始準備結蛹,結蛹前開始停止進食,結蛹完成後約三天即可破繭而出,成為圓形的成蟲,接著就是覓食與交配,瓢蟲的成蟲約有三個月左右的壽命。
瓢蟲的食性分類
瓢蟲的食性可分為肉食性與草食兩種,肉食性瓢蟲會捕捉蚜蟲、介殼蟲、粉蝨、飛蝨、椿橡、浮塵子等昆蟲,如果環境中沒有這些肉類昆蟲,肉食瓢蟲也會轉而吃素,改以花蜜、花粉、露水做為替代食物充饑,植食性瓢蟲則以植物的葉子或花朵為主食,例如茄子、蕃茄、龍葵、
馬鈴薯、黃瓜、南瓜 ... 等農作物的葉子,另外還有一些瓢蟲是以真菌類的孢子為主食。
瓢蟲對農作物的幫助
對農業有所幫助的瓢蟲是屬於肉食性瓢蟲,可以幫助人類消滅蚜蟲、介殼蟲、椿橡等會吃掉農作物或是吸掉植物汁夜的害蟲,瓢蟲由卵呈長為成蟲約 20 日至一個月,成蟲壽命可長達三個月之久,在幼蟲時期就有非常大的食量,特別是在四齡幼蟲準備結蛹之前,食量特別的大,幼蟲階段短短二十日就可以吃掉超過五百隻蚜蟲,甚至在結蛹之前,平均一天可以吃掉數千顆粉介殼蟲的卵,對於農作物發展有極大的幫助,所以歸類為益蟲,植食性瓢蟲則不在此類。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 瓢蟲科 Family Coccinellidae 台灣已知 65 屬 222 種 瓢蟲圖鑑 [開啟網頁]
- 行政院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捕食性天敵瓢蟲的介紹 [開啟網頁]
- 農作物的保母-俏麗的瓢蟲 [開啟網頁]
- 英國瓢蟲調查網站 UK Ladybird Survey - Homepage
- 英文維基百科的 Coccinellidae 條目:Coccinellida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瓢蟲照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