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名邱,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西元前 552 年,也是儒家的創辦人,畢生奉獻於政治、教育以及哲學思想上,孔子的儒學以及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後世喻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素王[1][2][3]等,是中國最重要一的一位教育家,許多校園內均有孔子的雕像或銅像,代表對於孔子的教育思想景仰與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也對整個東亞各國如台灣、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影響深遠。孔子年輕時花了數十年於政治貢獻,周遊列國,晚年則奉獻於教育、文學、哲學,並留下許多重點學術經書,如論語、春秋、孝經等,其中又以論語最具代表,論語是孔子與弟子以及再傳弟子共同修編而成[4],流傳至今已經影響整個儒家生活圈超過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台灣於西元 1968 年,教育部公佈的「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中,國三的國文課程加授論語淺近篇章。

孔子生平仕途

孔子的仕途並不順利,這也與當時的年代,政治動盪有關,但恐子也在從政時展現出治國思想,孔子在 35 歲時,由魯國逃到齊國,並獲得齊景公的重用,但受小人妒忌,後來只好離開齊國,並回到魯國,當年恐子已經年過半百,但在魯國的孔子,僅花了短短數月,官途攀升,可惜當時的魯定公與季桓子受齊國用計,終日玩樂而不理朝政、朝綱不振,孔子無法施展其政治理念與抱負,只好帶著弟子們離開了魯國,開始長達十四年的周遊列國,本想找到一位好君主,沒想到都找不到一位真正勤政愛民的好主公,顛沛流離的生活直到孔子年近七十,才回到魯國,魯國人尊稱孔子為國老,不過回到魯國後的恐子,雖有名望,卻未受到魯哀公的重用,晚年專注於教育以及史書典籍的整理。

儒學思想

孔子也是儒家思想的創辦人,所以後世所稱儒家思想或儒學思想,是奉信以孔子為先師,為中華民族或儒家生活圈禮法及廣泛的道德遵從,儒學思想的起源可以說是春秋戰國時期,在魯國講學的孔子,就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為經典,所以說儒學也是一們通學,綜合六經學術思想之大融合,孔子主張的人本主義是儒家重要信仰,闡述人本與性善,孔子於春秋時期編著六經,戰國時期講學並收納門生,形成儒家學派。

教育思想

在古代孔子出生之前,貴族接受六德[5]、六藝[6]、六行[7]的教育,當時的教育方式與受教育的權力屬於封建世襲階級壟斷教育,平民老百姓要受教育可以說是相當困難,更別說是窮苦人家,孔子飽讀詩書,嫻熟禮樂,年約三十即打破這種封建世襲教育制度,首開平民教育的風氣,提倡「有教無類」,讓一般平民老百姓也可以受教育,只要帶上束修[8]拜師,即收為學生,無論是貴族身分還是窮苦貧寒的百姓,只要有心向學,孔子都願意收為學生,孔子還實施「因材施教」,將學生適合的內容分門別類,有德行、言語、政事與文學四科,各有其代表的弟子。

孔子相關祭典

相傳孔子過世後的第二年,魯哀公為了紀念孔子畢生對政治與教育的奉獻,將孔子生前所使用過的衣、冠、車、琴、書冊等遺物保存起來並按期祭祀,因此也建立起中國史上第一座孔廟,而自古便有的「釋奠禮」也轉為以孔子為主的一種祭典儀式,亞洲以及整個儒家生活圈都有孔廟的建立,台灣的孔廟在每年的九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孔子誕辰紀念日這一天,會舉行大型的祭孔大典,紀念至聖先師孔子對世人的貢獻。

孔子相關主題

孔子相關備註與外部連結

  1. 孔子為何稱為素王的說法由來 [參考連結]
  2. 素王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孔子被稱為素王的原因 [參考連結]
  3. 漢典素王可以代表的意思 [參考連結]
  4. 孔子生平以及論語修編 [參考連結]
  5. 六德為「智、信、聖、仁、義、忠」。
  6. 六藝為「禮、樂、射、御、書、數」。
  7. 六行為「孝、友、睦、姻、任,恤」。
  8. 束修於後代的解釋為鹹豬肉或拜師學費。
最後更新於 2013-07-19
© Copyright twsnap.com Sinc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