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的英文是 Deflation,也稱為通貨收縮或簡稱通縮,通貨緊縮是一個經濟學名詞,代表經濟狀況的一種現象,其概念與通貨膨脹相反。在普遍的認知下,當通貨膨脹率降至零以下,接著就有可能發生通貨緊縮的情況,經濟學家 Irving Fisher[1]指出通貨緊縮與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量不足,導致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數量較少,相對的貨幣價值就會提高,短期來看是可以增加消費者手中貨幣的購買力,但伴隨著流通貨幣的數量不足,也影響著企業的債務壓力。

當一個國家出現通貨緊縮時,商品的價格下降,貨幣的購買力將會提升,也就是同樣的錢可以買到更多的商品。然而通貨緊縮表面上會讓物價下跌,但其實背後所暗藏的意義並非經濟成長,而是長期累積的經濟體質狀況不良所導致的結果,僅管通貨緊縮的當下,手中的鈔票比通貨膨脹時能購買更多的東西,但整體經濟的發展,以經造成更多隨之而來的生活考驗,舉例來說,過低的商品價格,將可能導致生產商品的廠商利潤下滑,進而影響到員工的薪資與福利,甚至因為市場上充斥大量銷售不掉的貨物,減少工廠的生產量,增加庫存壓力,成為企業經營的負擔,最終造成失業率上升。所以通貨緊縮不只是物價下跌,也代表著成本、利潤、工資、糧食、能源 ... 等影響著經濟發展的各種條件,都隨著時間持續不斷的下跌,對消費者來說,雖然物價下跌,但工作面臨危機、工資下跌、生活的經濟來源產生不確定性,造成更多人對景氣下滑所產生的預期心理,整體經濟將會面臨嚴峻的考驗。

歷史上曾經發生的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不只是發生在一個國家的經濟情況,甚至有可能是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西元 2002 年間就發生過全球通貨緊縮的情況,航空、運輸、汽車、電信、工業幾乎都供過於求,價格大幅下落,企業所承受的壓力可見一班,然而日本早在西元 1990 年間就已經發生過嚴重的通貨緊縮,當時正值日本股市與房市的泡沫階段,導致物價連續超過十年的下跌,也讓原本經濟學理論的通貨緊縮概念成真,人類發現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都會造成經濟問題。

通貨緊縮的因應

對抗通貨緊縮通常需要政府的努力,美國層經讓聯邦基金利率降至1%左右的水準,並讓美元相對其他貨幣貶值,目的就是為了創造通貨膨脹的效應來對抗通貨緊縮,平衡經濟發展。學者也提出在通貨緊縮發生的階段,政府可以趁物價與建設成本低廉,大規模的建設,同時也因建設而增加市場需求量,但很可惜的是一個國家發生經濟緊縮的時候,政府的財政赤字也相對提高,要大規模建設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對於一般人們來說,當發生通貨緊縮時,也就代表失業率的提升,找工作會變得比較困難,若手中剛好有工作可以做,就要多把握機會努力工作,因為換工作的機會比起景氣好的時候困難許多,要換到薪資更高的工作更是不容易,另外,應該減少負債的比例,因為手中的貨幣購買力提高,跟銀行借錢所需支付的利息價值也相對提高。

延伸閱讀

參考網頁

  1. 經濟學家 Irving Fisher 曾於 1933 年著作大蕭條的債務緊縮理論 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 [參考連結 PDF] [Amazon Paperback]
最後更新於 2013-12-07
© Copyright twsnap.com Sinc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