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是建立中華民國的一場重要革命活動,發生於西元 1911 年 10 月 10 日,清朝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在武昌起義之前均已過世,由年幼的宣統皇帝溥儀繼位,當時溥儀年僅三歲,清朝大勢已去,許多人紛紛加入革命黨。革命黨人於黃花崗起義失敗之後,決定重新準備發動新的革命起義,導火線是清廷打算將粵漢鐵路與川漢鐵路收歸國有,其實是為了賣給外國人,造成了大規模的人民運動,組成的「保路同志會」卻遭到清廷的鎮壓,人民對清朝統治感到非常的失望,武昌起義一發動便獲得成功,消息傳輸後,讓遍布於全中國各地的革命黨人陸續發動起義,推翻各地的清廷政府,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清朝所統治的 22 的省分已經有 17 個省分被革命黨人光復,發動革命期間,先總統蔣公當時正在日本見習炮兵聯隊,得知武昌起義的消息,立刻趕回中國參與革命,國父當時正在美國拼外交,並斷絕了清廷的外交支援,然後回國,西元 1912 年 1 月 1 日,國父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武昌起義成功的推翻了腐敗的清廷,也結束的中國自古的帝制,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也就是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國慶日
武昌起義於 1911 年的 10 月 10 日發動,中華民國政府為了紀念這場建國革命,將武昌起義當天,也就是十月十日定為中華民國的
國慶日,也稱為雙十節,每年到了
國慶日當天,舉國歡騰,總統將發表演說、煙火、閱兵等相當熱鬧,在中國大陸稱為「辛亥革命紀念日」。
武昌起義名稱爭議
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提出以「武昌起事」是「約定俗成」的名詞的理由,欲將教科書內的「武昌起義」改為「五昌起事」
[1],起事與起義的說詞代表著不同的政治立場,對此修改,教育部要再研究
[2]。
武昌起義相關主題
武昌起義相關外部連結
- 中時新聞:教科書不准用武昌起義 [參考連結]
- 句亨網報導:武昌「起義」或「起事」教育部要再研究 [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