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樹學名為 Artocarpus altilis,英文為 breadfruit 或 Bread-fruit Tree(產麵包果的樹),別稱很多,如羅蜜樹、罷接烙、馬檳榔、麵包果樹、麵磅樹、釋迦果、羅接烙,也有臺灣人稱麵包樹為巴刀蘭,麵包樹是一種熱帶植物,原產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與波里尼亞,隨著人類的遷徙或移居,把麵包樹帶到各地栽種,由於麵包樹很容易透過根插繁殖且果實具有食用價值,只要環境適宜都可以很容易的生長,所以現在許多熱帶地區都有麵包樹的蹤跡,包含臺灣也有許多公園或鄉村都可以看得到麵包樹這種植物,特別是臺灣東部的臺東、花蓮沿海地區以及蘭嶼島上。
麵包樹的植物特徵
麵包樹為常綠大喬木,最高可長至超過三十公尺以上,樹幹粗壯,樹皮呈現為棕褐色樣貌,樹葉面積大,表面革質、葉脈紋路對稱,樹枝與樹葉內均含有白色乳汁,麵包樹會開花,花期約在每年 4~6 月間,雌雄同株,果實為集生果,碩大,直徑可達 25 公分以上,果期約 6 月至 8 月間,果肉可食用,具有麵包的風味,通常採用炒食或蒸食的方式料理,也因為果實具有麵包的香味,所以才稱為麵包樹。
麵包樹的用途
麵包樹的樹幹粗壯,製成木材的品質很優,足以用來搭建簡單的小木屋等平房,在海島地區常可見到用麵包樹的樹幹搭建的房屋。麵包樹的果實也稱為麵包果,成熟的麵包果可以食用,料理方式包含炒、蒸、煮、湯、紅燒,甚至有人用炸的或做成甜點,不過不可以生食,麵包果吃起來的味道類似麵包,也有點類似馬鈴薯,是一些海島地區居民的主食,一棵麵包樹一年約可結出 200 顆果,產量相當驚人,外國學者 Handy,E.S.C. 曾經說過:「1~2 棵麵包樹,就足夠供應一個人一整年所需的食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