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名釣譽這句成語也寫成
釣名沽譽、
沽名吊譽、
沽名干譽或
沽名邀譽,沽名釣譽的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利用不正當的手段或是偏頗的方式,獲取名譽及名聲,來提升自己表面上的價值,套一句《後宮甄嬛傳》劇中的名言,就叫做矯情,沽名釣譽的
沽有"買、求取、謀取"的意思,而"釣"則有用於魚餌或誘餌讓魚上鉤的意思,所以沽名釣譽的白話翻譯就是購買名聲或是引誘別人,欺騙別人自己的聲譽很了不起,實際上只是個毫無實力之人,一個人如果被形容沽名釣譽,代表他表面所偽裝的自我價值被看破了,例如某個人虛張自己的聲勢,但是沒有足夠的實力而被其他人看穿,就會被形容為沽名釣譽的人。
沽名釣譽這句成語最早出自於《管子‧法法》
[1]篇中的一段話:「釣名之人,無賢士焉。」意思就是沽名釣譽的人,沒有賢能的人,另外在《後漢書》中也有一段類似的記載,我們從這些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出,自古人們就很不喜歡沽名釣譽的人格特質,就算在現今的社會也是一樣,我們只能勉勵自己,不要成為一位沽名釣譽的人。
沽名釣譽也用來形容一個人用各種手段,進而撈取名譽,某個角度也有點類似譁眾取寵。
成語出處
《管子‧法法》:「釣名之人,無賢士焉。」
《後漢書‧逸民傳序》:「彼雖硜硜有類沽名者。」
成語造句
- 他是一位沽名釣譽的人,在社會上早就沒有他的容身之處。
- 沽名釣譽之人都有一個特色,就是喜歡在別人面前虛張聲勢。
- 與其做個沽名釣譽之人,還不如時時刻刻累積自己的實力,做個有能力的人。
- 具有足夠的社會經驗,就能判斷一個人是沽名釣譽還是學富五車。
延伸閱讀
成語備註
- 《管子》是一本以中國春秋時代政治家、哲學家管仲命名的書籍,記載著管仲生前與死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