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

梅雨是一種東亞地區的獨特天氣現象,影響範圍包含台灣、華南、華北、日本、韓國,台灣每年梅雨季節的時間約在每年的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1],此期間剛好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子成熟期,所以稱為梅雨,除此之外,連續多天的降雨,容易導致室內東西發霉,所以沒雨也常稱為霉雨。梅雨的週期每年都不是固定值,會因為每年的氣候狀況有所差異,梅雨季節的天氣特徵是會有連續多天持續的降雨,台灣的梅雨期平均降雨量約在 450 公釐至 550 公釐[2],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梅雨期,降雨量幾乎可達全年降雨量的百分之二十五,是僅次於颱風所帶來雨量同時也是重要的水資源來源。

一般介定梅雨季開始稱為入梅或立梅,意指在台灣北部在五月份或六月份,出現連續四天或四天以上的連續降雨,平均單日降雨量達到 9 公釐以上,而滿足以上條件的最後一天的隔天則認定為梅雨季節結束,稱為出梅,在梅雨期間不一定會每天連續下雨,而是偶爾連續數天降雨,接著好天氣一段時間,再繼續連續降雨,天氣情況呈現非常不穩定的現象,甚至會爆發大雷雨,在梅雨季節期間,都應該要嚴防豪大雨的發生。

梅雨的成因

台灣在冬天盛行東北季風,到了夏天則盛行西南風,每年春夏交替時,減弱的東北風受到逐漸增強的西南風抗衡,產生了滯留風的鋒面系統,帶來大量的降雨,這樣的季節交換產生的降雨先從華南地區與台灣開始,隨著西南氣流的增強,持續向北移至華北、日本、韓國,所以不只是台灣,整個東亞地區都會受到梅雨系統所帶來的影響,台灣在度過梅雨季節之後,氣候隨即轉熱進入夏天炎熱的天氣型態。

梅雨的影響與災害

梅雨期的降雨非常不穩定,偶爾晴朗偶爾連續降雨,此期間常常出現大雷雨現象導致嚴重的水災,對農田、魚塭造成損失,連日豪雨常常造成山區落石、坍方、土石流甚至是山洪暴發等災害,台灣因為有中央山脈的阻隔,形成東部與西部降雨量明顯的差異,西部往往多於東部,山區降雨往往多於平地,迎風面接受大量水氣的雨勢也比較大,在梅雨期間應該多留意氣象報告,特別是預估將有大雷雨發生的地區,必須做好防災措施,在平時就要保持水溝的暢通,盡量避免在大雨來臨前或降雨剛停時進入山區,危險地區應配合政府的撤離措施,減少災害的影響。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1. 中央氣象局梅雨特集 [開啟網頁]
  2. 台灣梅雨面面觀 [開啟網頁]
  3. 中國天氣網 > 氣象知識庫的梅雨介紹 [開啟網頁]
最後更新於 2015-07-18
© Copyright twsnap.com Sinc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