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為二戰二次大戰,英文 Second World War,簡寫為 World War IIWWIIWW2。發生的時間為西元 1939 年 9 月 1 日[1],結束時間為西元1945年9月2日[2],總共發生了約六年的時間(六年加一天),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有參與,造成全球經濟上的龐大損失,參戰人數超過一億人,死亡人數超過五千萬人,是人類史上歸模最龐大的一場戰役,戰後復甦期相當的長,也因此促成了聯合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導火線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之前的幾年間,世界就已經相當不平靜,在歐洲與亞洲都發生多起國與國之間的對立或區域戰爭,歐洲的部分有西元 1935 年的義大利王國進攻阿比西尼亞帝國,也就是現在的衣索比亞前身,西班牙也因為德國與義大利王國的支持而發生內戰,西元1938年,德國攻佔奧地利,造成英國與法國的強烈不滿。在亞洲,日本與蘇聯、蒙古、中國也發生了衝突,日本入侵蘇聯屬地,攻打蒙古國,也與蘇聯發生區域作戰。西元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國與斯洛伐克共同進攻波蘭,立即引來英國與法國於9月3日向德國宣戰,而在波蘭另一邊蘇聯,也趁此機會入侵波蘭,與德國共同瓜分波蘭土地,此事件被認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1],隨即1940年5月10日,德國開始入侵法國、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迅速造成大規模的戰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大陣營


主要成員國
同盟國波蘭、英國、英屬印度、法國、澳洲、紐西蘭、尼波爾、紐芬蘭、加拿大、南非聯邦、丹麥、挪威、蘇聯、美國、比例時、盧森堡、南斯拉夫、希臘、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尼加拉瓜、薩爾瓦多、中華民國、瓜地馬拉、古巴、墨西哥、巴西、衣索比亞、伊拉克、伊朗、義大利、秘魯、哥倫比亞、羅馬尼亞、芬蘭、巴拉圭、匈牙利、聖馬利諾、保加利亞、委內瑞拉、土耳其、委內瑞拉、黎巴嫩、阿根廷、智利 ...
軸心國納粹德國、日本、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保加利亞 ... 以及期間所建立的政權。

各區戰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規模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龐大,除了歐洲為主要戰場之外,還擴展到亞洲、東南亞、北非以及太平洋戰場,整個歐洲大陸國家可以說是互相結盟、互相抵抗、以德國與義大利王國為主要發動攻擊方,亞洲戰場則以日本為主要發動攻擊方。

歐洲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開始,德國與蘇聯共同入侵並瓜分了芬蘭的領土,接著蘇聯為了獲取德國的軍事武器,與德國展開短期的合作,德國也因此從蘇聯獲得部分的資源,此時的英國已經將部隊調至歐洲大陸部屬,西元1940年4月,德國入侵丹麥與挪威,威脅到英國軍隊,英國為了保障軍事勢力,入侵了冰島以制衡德軍勢力擴大,德國在5月開始一連串的進攻,對象為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家,除此之外,目標更鎖定法國,準備大舉入侵,6月10日,德國與義大利結合在一起,共同入侵法國,並向英法兩國宣戰,讓歐洲的戰事來到高潮,不久之後法國便宣佈投降,英國繼續奮戰,德國趁著戰勝法國的機會,繼續向英國挺進,發動大規模空戰與海戰,但空戰無法戰勝英國皇家空軍,海戰也無法攻下英國皇家海軍。德國與義大利入侵法國的這段時間,蘇聯也併吞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家,整個歐洲動盪不安。德國在攻不下英國的時候,希特勒悄悄的將德國的軍隊調兵至東線,準備與曾經是盟友的蘇聯展開作戰,西元1941年6月22日,德國聯合軸心國的其他國家,共同入侵蘇聯,讓西線戰事稍稍紓緩,英國便很快的與蘇聯達成協議,共同入侵伊朗,以德國為中心的軸心國雖然起初順利入侵蘇聯的莫斯科與烏克蘭等地區,但很快的於12月5日,蘇聯展開大規模的反攻計畫,與德國爆發嚴重的戰爭。

北非戰場:北非戰場範圍包含有埃及、利比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地,時間為西元1940年6月10日至1943年5月16日,長達將近三年的時間,原本就已經在利比亞的義大利軍隊,被英國的軍隊擊敗,接著由  Erwin Rommel 率領的德國軍隊來到了阿曼拉(El Alamein),並爆發了兩次的阿曼拉戰役,第一次是在西元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德軍成功占領阿曼拉,第二次是在10月23日至11月3日,英國對駐守於阿曼拉的德國軍隊展開攻勢,強行將德軍逼退至突尼斯,最終成功的將位於北非的軸心國包圍在突尼斯,並逼迫他們投降,同盟國在北非戰場獲得勝利。

亞洲戰場:日本雖然早在西元1937年就開始對中國開始展開進攻,經過多年的發動攻勢,依然無法攻下中國,決定採定點作戰,攻打特定的地區,並聯合西方軸心國的資源,以增強對中國的攻擊火力,當時的中國有共產黨與國民黨共同抵抗日本的入侵,後來分成兩個不同的作戰核心。日本對亞洲的侵略野心蓬勃,準備搶下亞洲一些屬於歐洲的殖民國,包含東南亞等國,為了能夠獲得支持,日本加入軸心國,並與德國友好,此舉引來英國與美國的不滿,美國甚至對日本祭出石油禁運策略,導致日本在作戰上所需的燃油出現短缺,無法大規模向亞洲其他國家入侵,日本認為美國的作法對他們有所影響,所以也不顧忌的開始侵占美國所擁有的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地區展開侵略攻佔緬甸、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等國家,並攻擊美國太平洋艦隊、偷襲珍珠港、攻打英國殖民的香港,點燃日本與英美兩國間的戰火。

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太平洋、印度洋以及整個東亞地區所爆發的戰爭,主要以軸心國的日本侵略以及美國為首的同盟國彼此間的爭鬥,日本因為對中國的侵略,造成美國、英國以及荷蘭的經濟制裁,也遭受美國的石油禁運,對美國產生仇視,並決定攻佔太平洋地區,美國或英國等同盟國所殖民的島嶼或國家,日本在作戰策略強勁的情況下,短時間內侵略了緬甸、新加坡、所羅門群島、荷屬東印度、馬來西亞、新幾內亞、菲律賓等國家,直到中途島海戰(Battle of Midway)日本被美國打敗,到了西元1945年,美國已經收復許多之前被日本侵佔的地區,完強抵抗的日本始終不投降,美國終於在8月6日以及8月9日,分別在日本的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接著向日本宣戰,最終日本宣布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

戰爭結束:同盟國獲勝

西元1945年,蘇聯軍隊進軍德國,成功的攻佔德國柏林,緊接著佔領德國的國會大廈,西元1945年4月28日,義大利法西斯領導人墨索里尼遭到反抗運動群眾槍殺,4月30日,德國納粹領導人希特勒自殺,等於宣告軸心國的失敗,德國於西元1945年5月8日,在柏林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8月15日,在亞洲侵略其他國家的日本也宣佈投降,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落幕,世界各國展開了戰後重建的工作,戰勝的同盟國則於西元1945年10月24日,成立聯合國,以維持世界秩序,而同盟國中的幾個強國如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中國也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美國於西元1949年,與西歐各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並於西元1949年4月4日,在美國的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蘇聯也與歐洲許多國家成立華沙條約組織,目的是要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大西洋公約組織,此舉讓美國與蘇聯間的關係發生變化,造成兩國長達46年的冷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讓世界各國的關係,產生相當微妙的變化。

相關主題推薦

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備註與外部連結

  1.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間認定為德國進攻波蘭為首要導火線,時間為西元 1939 年 9 月 1 日,僅管西元1937年開始,日本就開始大規模侵入中國,但中國與日本間的抗日戰爭,較屬於區域作戰,而德國進攻波蘭導致英國與法國聯軍向德國宣戰,同時德國陸續向其他國家發動攻勢,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間的重要時間點:西元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柏林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接著日本於西元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簽署《降伏文書》,德國與日本的投降事件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最後更新於 2015-03-24
© Copyright twsnap.com Sinc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