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誠佈公

開誠佈公成語出自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1]中,諸葛亮傳的其中一段話,記載當時蜀漢皇帝劉備臨終前交代給丞相諸葛亮替他幫助兒子劉禪治理國家,若劉禪扶不起,則由諸葛亮取而代之,劉備死後,諸葛亮雖然盡力協助劉禪,卻未能讓平庸的劉禪能像劉備般賢明,眾人勸進諸葛亮自己稱王,卻遭到諸葛亮的拒絕,因為諸葛亮認為自己受先帝之託,必須盡力輔佐劉禪,一直到公元 234 年,諸葛亮都沒有親自稱王,病死軍中,結束傳奇的一生。

成語《開誠佈公》指誠心誠意待人,坦白無私的一種態度。

開誠佈公成語出處與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佈公道。」
諸葛亮在擔任丞相[2]時,曾經公開表示上面這句話的思想,道出了諸葛亮對於百姓、禮儀、官職、權制等治理國家社稷之事極為重視,並以開誠佈公的方式對待,對當時治理國家有極為正面的意義,最後的"開誠心,佈公道"及為開誠佈公這句成語的由來。

開誠佈公成語造句

  • 參加選舉若能做到將所有競選經費全數開誠佈公的讓選民檢視,足建立選民的信任感。
  • 今天開會時,主管將下一季公司營運方向與策略開誠佈公,讓團隊充滿鬥志,也對公司更有信心。
  • 能做到開誠佈公的政治人物並不容易,需要有很大的勇氣與才能。
  • 仔細想想,能做到對所有消費者開誠佈公的商人有多少?
  • 蜀漢丞相諸葛亮有開誠佈公的胸襟,實屬歷史上值得傳頌的一位政治家。

延伸閱讀

開誠佈公成語備注

  1. 三國志是記載三國時代的斷代史,由西晉擔任著作郎的職務陳壽所著,西晉時期為266年2月4日至316年12月11日。
  2. 丞相是三國時代的重要官職,地位在皇帝之下,所有大臣之上,及皇帝之下最高的行政官職。
最後更新於 2015-02-27
© Copyright twsnap.com Since 2012